查看原文
其他

面对“泄愤”,如何降温?

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
2024-09-07

‍“我爸理解能力有问题,我跟他说话他都听不懂”“父母只会为难我们孩子”……诸如此类的偏激话语,你是觉得戳中了“真相”,还是带偏了节奏?

近期,网络上出现一种现象:一些人创建专门话题、群组,借助热点事件发泄私愤,发布诋毁、夸大甚至捏造事实的“泄愤贴”,煽动亲子、师生对立。


现实生活中,亲子、师生偶有矛盾在所难免。两代人价值观有所不同,青少年又在“拔节生长期”,只要能正确有效化解矛盾,双方都能从中提升认识、收获成长。


相对的,网络“泄愤贴”无外乎两种情形:一是纯粹的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,故意放大问题或矛盾,误导网络舆论尤其是涉世不深的青少年;二是由于在现实中受到了某种委屈或刺激,于是在网上发文宣泄过激情绪。


此类“泄愤贴”看似一时痛快,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,抓住痛点大做文章,看似“抚慰”,实则误导。一旦让极端化的情绪掩盖了事实真相,把少数人的偏激认识置于社会公序良俗之上,很容易激化矛盾。


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,更不应成为负面情绪的垃圾桶。根据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》等相关法律法规,对于发布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,特别是恶意夸大矛盾、渲染对立的内容,平台应依法予以删除,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。


例如,中央网信办近期启动的“清朗·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”专项行动,明确要求清扫此类“泄愤贴”,便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必要之举。



问题是,这些泄愤贴为何会频繁出现且得不到有效纠偏?仅仅是发帖人法治意识淡薄、道德底线失守吗?恐怕不尽然。


一个原因,或许是有些人在生活中受到了某种“委屈”,却找不到合适的发泄、纾解渠道,或者即便发泄了情绪,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和矫正。


“泄愤贴”的出现,固然有少数人挑动对立的因素在,也不能忽视一些青少年不知道把握情绪发泄的尺度,被人“带了节奏”而不自知。


清扫“泄愤贴”并非治本之策,社会各界还需在疏导上下功夫。


有关部门应审时度势,针对网络“泄愤”的情感需求,建立合理疏导机制,让受了“委屈”的人有一个安全的空间来倾诉。线上线下多渠道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,对发泄者特别是青少年的情绪进行及时安抚和引导,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和处理遇到的问题。


家庭、学校等应共同承担起教育引导责任。通过加强与孩子的沟通,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和困惑,及时给予关爱和支持。培养孩子分析问题、冷静思考、合理表达情绪的能力,某种程度上说,这也是成长的必修课。


网络“泄愤贴”的出现,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大、人际关系复杂等现实问题。我们还要深入思考,如何从源头上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。这需要每个人都积极传播正能量,以理性、平和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。


清扫与疏导并重,该给“泄愤帖”泄泄火了。




撰稿:余明辉

编辑:刘振 梅麟



—————   推荐阅读   —————


陈梦回应与“饭圈”治理

你的乡愁,是否有“乡”可寻



星标☆“安徽时评”

及时接收最新推文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安徽时评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