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原文
其他

事关高质量发展,安徽新书记为什么强调这四件事?

许昊杰 江淮观察
2024-09-07

6月28日,在安徽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,新任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在讲话中专门强调“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”。
他强调,坚持守正创新,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,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,主动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,谋深谋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,推动更大力度“走出去”、更大范围“请进来”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。
从这段讲话可以看出,科创+产业、绿色发展、长三角一体化、改革开放,在安徽新书记眼里,显然是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四件事。
这是基于对安徽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后提出来的。
与这四件事相对应的,就是安徽的“三地一区”发展战略: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、新兴产业聚集地、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。
梁言顺是经济学博士,曾出版《低代价经济增长论》,提出低代价经济增长理论、可持续发展的“两循环三增长”理论等。据媒体报道,这些理论曾引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相关经济学家的关注。
那么,这四件事对于安徽高质量发展为什么重要?
作者|许昊杰
编辑|范克龙 许昊杰
图片来源于视觉安徽

1

科创+产业,“十年树木”
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转型升级。

梁言顺在宁夏主政时,高度重视产业转型升级。他指出:“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道必须迈过的坎,早晚都得过,早转早主动,既不能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大下不了狠心,也不能操之过急‘一刀切’搞‘高大上’。”

在产业转型路径和打法上,他提出,要按照“老树发新芽、小树变大树、独木变森林”的思路,做好特色产业的“加法”、低端产业的“减法”,高端产业的“乘法”,落后产能的“除法”,加快建设有特色、有效益、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
近年来,安徽一直坚持走“科创+产业”的发展路子,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发展、未来产业前瞻布局。

2023年,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.9%,比十年前翻了一番。

初到安徽,梁言顺就强调“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”,根源正在于此。

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,安徽坚持创新引领,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,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、附加值高的新产品,加大数字化改造力度,坚定不移走低碳发展、绿色制造、集约循环之路,“老树”正在发出新芽。

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方面,安徽将新兴产业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、打造未来新优势的关键领域,新能源汽车、集成电路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、新材料、新型显示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。

建设产业集群也是安徽的重要“打法”。目前,安徽探索形成了 “龙头+配套”“基地+基金”等成功经验、有效打法,新兴产业正聚链成群,形成集群式发展的强劲势头。安徽还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,加快打造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。

在宁夏,梁言顺曾明确强调,要加快科技创新增强工业竞争力,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搭建更多产学研用创新平台,吸引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,更好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。

在安徽,科技创新的“关键变量”,正在成为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的“最大增量”。

安徽充分发挥科创资源丰富的优势,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加快科技成果转化,以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做大做强。

安徽正在构建“科技型中小企业—高新技术企业—独角兽企业”梯次培育体系,健全前沿科技研发“沿途下蛋”机制,更多科技之花正在结出产业之果。安徽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的企业数量、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六位。

2

“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”
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,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,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。

宁夏是全国唯一一个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,也是荒漠化防治和“三北”工程建设的主战场。梁言顺曾强调,要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优先、节约集约、绿色低碳发展,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宝地,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。

长江流域同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。其中,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徽,处于南北方过渡地带,承担长江中下游生态带和长三角生态屏障功能,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。

瞄准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目标,安徽全省域、全过程、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,以高品质生态环境塑造高质量发展优势,让安徽天更蓝、地更绿、水更清。

目前,安徽已初步构建以巢湖生态“绿心”,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“两屏”,长江、淮河、新安江、江淮运河“四廊”为骨架的生态空间格局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。同时,大力实施美丽长江(安徽)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工程,加快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。

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,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,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才会更加强劲。

梁言顺曾多次强调,“要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”“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”“实施绿色低碳循环改造,推动传统环保‘减法’向新型生态‘加法’转变”。

在6月28日的安徽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,梁言顺再次强调:“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”。

当前,安徽正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,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让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、发展优势、竞争优势。
安徽建立碳达峰碳中和“1+N”政策体系,实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、节能降碳能效提升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“碳达峰十二大行动”,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、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、空间格局。

3

“对内开放重在协同合作”

各区域之间强化合作,“握指成拳”,能有效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,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,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
梁言顺在宁夏时就高度重视区域合作。他说,要坚定不移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,深度融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对外开放重在提升能级,对内开放重在协同合作,在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联结沿黄省区、西部地区开放发展,联动东中部省市深化协作,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。
新发展格局下,安徽作为长三角和中西部“两个扇面”交汇点、链接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重要枢纽,区位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。
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正在落地落实,这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、最大势能、最大红利。
梁言顺高度重视协同创新在区域合作发展中的引领作用,在宁夏时曾强调,把科技创新作为甩掉欠发达“欠”字的必由之路,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,作为全面进步、全面开花、争先领跑的重要法宝。

协同创新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动引擎。安徽与沪苏浙携手共推科技成果转化,2023年全省共吸纳沪苏浙地区技术合同7090项、同比增长近七成。联合实施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,共建人工智能等长三角产业链联盟。

增强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动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。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扎实推进,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全部挂牌运营,上海与六安革命老区对口合作持续拓展。

6月初在浙江温州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,审议并原则通过《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4—2026年)》,明确强调,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扩大高水平开放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,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,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,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,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,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。

4

“走出去”和“请进来”

安徽,素有改革创新、敢为人先的宝贵基因。
当前,安徽正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,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、汇聚发展优势、增强发展动力,以更深层次改革、更高水平开放,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。

梁言顺在《求是》的署名文章中写道,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系统集成、协同高效的新阶段新要求,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精神,有的放矢推进重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。要持续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升级优化,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,加快培育充分竞争的市场,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,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。
安徽也正在按照这一路径持续全面深化改革,建立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,推进免申即享、一键直达,全力打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,连续两年在“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”活动中综合得分和最佳口碑排名居全国前列。
2023年,全省新登记经营主体141万户、增长19%,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71户、是2012年以来新增最多的一年。

在《求是》的署名文章中,梁言顺还写道:“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”,“更大力度‘走出去’、更大范围‘请进来’,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。”
履新安徽,梁言顺再提“推动更大力度‘走出去’、更大范围‘请进来’”,更凸显出对于安徽这样的内陆省份来说,高水平开放对高质量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。
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势下,安徽必须奋力向海而兴、向海图强。
近年来,安徽以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,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快构筑,“徽动全球”出海行动有力,连续多年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、投资安徽行、“海客圆桌会”,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“朋友圈”。
2023年,“新三样”产品出口增长11.6%。今年1-5月,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25.7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5.7%,进出口总值居全国第10位、中部第1位。

梁言顺说,安徽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,是一方干事创业的沃土。
高质量发展的安徽,一定会更加充满生机活力、富有干事创业激情。

本公号部分文章与《安徽日报》“江淮观察”专栏联动推出。欢迎私信或留言提供感兴趣的报道选题。

转载本文须得到授权。

星标☆“江淮观察” ,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              

  审核|王弘毅  终审|胡旭



[ 推荐阅读 ]总体跑赢大势,光伏“第三省”安徽能穿越周期吗?
进化的讯飞星火,能否照亮大模型“自立自强”前路?
杨教授的研究经费涨了百倍,背后是安徽从“零”开始的改革


修改于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江淮观察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