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原文
其他

律政访谈 | 北美T14法学院毕业,她的选择不一样

来源 | LLM就业

本期专访嘉宾:姚俊倩

武汉大学本硕

乔治城大学国际法LLM

乔治城中国法学会创始人

院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

现就职法律科技公司iCourt

担任Alpha研究院首席内容官

(微信号:ououruby)




珞珈山本科四年,她以优异的成绩保研到武汉大学王牌专业——国际法专业。硕士毕业年级第一3.89的GPA与C刊论文,让她申请到美国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交叉研究最负盛名的乔治城大学,继续她的国际法求学。读LLM期间,她兼顾学业与实践活动,创办了乔治城中国法学会,赢得了当年的毕业演讲代表竞选。

  

回国后,她最初选择在一家精品所执业,却在短时间内离职,投身新兴的法律科技行业,开启了一段大胆的跨界征途,梦想用法律与科技改变世界。

 

美国法学院的经历对她的跨界选择影响颇深。LLM期间,在法律科技公司LexisNexis与纽约法律科技博览会的工作经历,让她看到了技术驱动法律的强大变革力与市场潜力。她期待做一些事情,帮助国内的法律精英享受科技的福利,“让机器的归机器,人文的归人文”。


G

eorgetown Law

 从珞珈山到Washington D.C. 

Q:在研究生毕业后,您为什么会再选择去美国拿第二个LLM硕士学位?

 

这确实有点折腾了(笑),现在大多数的人都是本科毕业直接出国读硕士,但是我是在拿了国内的硕士之后,才去读的LLM。

 

其实,出国本来就是我本科毕业的规划。我在本科时去台湾东吴大学交流了半年。东吴大学的英美法教学非常出名,大家学英美法,人手一本的《元照英美法词典》,就是东吴英美法大师们编撰的。在交流期间,我得以入门英美法,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当时就有打算本科毕业就出国,去美国系统学英美法。


东吴大学交换期间,与姚辉教授合影

 

但是,在准备出国那会,我拿到了国际法专业的保研名额,有机会师从珞珈山下的国际法大师,而且学国际法和学英美法有很大相通性,这让我在本科毕业那会选择了保研,师从我们当时的院长,国际私法大家肖永平教授。

 

硕士期间,南海仲裁案是我研究的主题,从13年到16年,这个案子陪伴了我整个研究生期间。这件让我对国际仲裁和争端解决产生了兴趣,想着之后成为一名国际争端解决律师,甚至有机会去国际法庭上捍卫国家主权,是一件很酷的事情。

 

但是,在珞珈山呆了7年的我,有种危机感,我突然害怕自己看到的世界有点小了。

 

让我再次燃起出国的想法,是研二暑假,刚从上海的一家美资所实习归来那会。上海律师的国际范和精英范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局限,同时,联想到南海仲裁案,给菲律宾代理的也是美国D.C.的大所的律师。我想,一定要出去看看。

 

这样,我来到了D.C.,来到了乔治城。


  - 从中国到世界 -   

  乔治城中国法学会

    宣传banner

 

Q:乔治城LLM期间,您过得异常精彩。

 

谢谢。中国有句古话,叫做“枪打出头鸟”,我就是乔治城的那个高调的“出头鸟”。现在看结果,那是精彩,但是回想当时,每一步走得,其实可以说是战战兢兢。

 

我在鲜花掌声的虚幻中飘忽过,更在无数次失败的惨痛中悔恨过。但是,当时决定要出国,而且是“高龄”出国,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过得对得起自己。

 

我在质疑中,和我的同伴一起建立乔治城中国法学会(GCLS,Georgetown China Law Society),给乔治城的中国学生、外国学生和当地法律社群,建立中国法的链接。

 

虽然有不少还是没有做到完美,但是也算是尽职尽责。离开的这一年,在朋友圈里看到学弟学妹们继续和这个组织一起搞事情,rock Georgetown,我觉得很骄傲。GCLS成为了我们乔治城中国学生的一张整体对外的名片,持续地在发光发热。

 

姚俊倩作为commencement speaker

在乔治城大学毕业典礼发言

 

我也尝试在外国人主导的法学院发声,竞选毕业演讲。这个毕业演讲,就像总统选举一样,我要做视频,拉选票,抛开所有的内敛害羞,自信勇敢地和来自76个国家的同学“推销”自己。

 

竞选结果公布的当日,学校给所有毕业生群发了邮件,所有人都注意到了一个中国名字的存在,祝贺与质疑同时扑面而来。甚至有“愤怒”的美国同学,facebook私信我:你的演讲根本不能代表我们所有LLM毕业生,你退选吧,把演讲机会让给我支持的人。

 

当时当刻,我又难受又愤怒,但信念与质疑,从来都是相伴相生。这位同学后来给我道了歉:“抱歉,我的言论不妥,我尊重这个自由公平竞选出来的结果。”可能为了表达歉意,他成为了我facebook常年的“点赞嘉宾”。

 

当我站上讲台,面对台下乌压压的同学和家长,回顾我这一年的经历时,脑海里,惟有感恩:感恩乔治城这一年给我的历练,让我成为了一名更完整、更成熟的法律人。



Q:乔治城的LLM历练了您,那您对正在准备LLM出国留学的师弟师妹们,有什么好的申请建议吗?

 

申请时,成绩很重要。高GPA,是申请国外法学院的敲门砖,这是老生常谈。当然,来了美国法学院,更要认真学习,毕竟不是那么容易毕业的。我在乔治城期间,虽然有很多“不务正业”的搞事情,但是GPA还是维持到了3.8+。

 

所以,一定不要辜负校园时光,少玩点,多学点。要知道,在学校里取得好的成绩,其实是社会对我们最基本的期待了,一旦到了工作场合,你会发现,等待你去打怪兽升级的,可不止是成绩了。

 

此外,和成绩一样重要的是PS个人陈述的撰写。大家一定要学会挖掘自己的故事,找到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亮点,并讲好这个故事。我们其实太缺少这一方面的训练了。

 

写PS就是一个挖掘自我的过程,很痛苦,也很神奇,它会帮你更加了解过去的自己,何以成为当下的自己。文字的表达、英文语法只是辅助,最重要的是故事的挖掘。建议大家可以多看看,如何讲好故事的这类美国演讲大师写的书,会获得很多启发。


 

在Georgetown Law普及

法律专业数据库的使用

- 跨界法律科技 -

 

Q:毕业后,为什么加入律所后又辞职,选择加入法律科技领域的创业公司iCourt呢?

 

这个问题是我转行后,基本上每天都会被问的问题(笑)。去年10月份,接到NY Bar考试通过邮件那会,和我从律所辞职同步。在朋友圈告诉大家我辞职了,不做律师了,所有人都不解,都在问,为什么?

 

大家都以为我一时冲动,我爸甚至从老家跑到了北京,专门和我聊了聊。但我自己知道,这不是。走出国贸的那一刻,回头看这一片钢铁森林,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确信。

 

其实,跨界法律科技的种子,可以“追溯“到我学法律之前

 

最初来到珞珈山,我在武大信息管理学院呆了大半年,学的是图书馆学。当时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图书馆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——对图书馆里海量的纸质文献资料,进行电子化、数据化处理,纳入到线上数据库,让所有读者不论何时何地,都可以享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。

 

技术带给读者的福利,对传统图书馆的变革,我被震撼到了。

 

转到法学院后,前面我也提到,12年我在台湾东吴大学进行了交换,学英美法。英美法的学习经历让我发现英美国家得益于裁判文书的公开,已经形成了海量结构化、数据化的法律文书,汇集于专业法律数据库,供法律人研习,但国内却没有。我是很失望的,有种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“的无奈。

 

这在2013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《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》时有了转机。我觉得国内,有法律大数据的土壤了。在大家忙着去律所实习的时候,我成功应聘了LexisNexis的校园培训讲师

 

在乔治城LLM期间,我也得以延续这个身份,给美国法学院的师生做检索培训。3年多的外文专业法律数据库培训与推广经历,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技术对法律人快速获取价值信息的重要性

 

在去年2月份,我以iCourt法律科技专栏作者的身份,参加了纽约法律科技博览会,对参与博览会的几百家法律科技初创公司进行了尽调。光就美国的法律科技创业公司,过去两年间数量就增长了3倍,达到了600多家,单年的市场规模达到了数百亿美元的级别。

 

美国法律科技的繁荣景象,让我回过头也调研了国内的法律科技市场:巨头尚未形成,可以做的,可以想象的空间,让我很兴奋。

 

从珞珈山到台湾,从D.C.到纽约,这一连串看似在时空分布上毫无关联的经历,都埋下了我对跨界法律科技的种子。

 

Q(追问):但是,您毕业后还是一开始去了律所。

 

确实,又折腾了(笑)。

 

去年从乔治城毕业那会,我在做律师还是投身法律科技,犹豫地不行。对比这两个选择,做国际争端解决律师,是对8年法学院挑灯夜战的最好交代,学以致用,稳。法律科技,确实是我感兴趣的领域,但是具体做什么,怎么做,我觉得自己就是个门外汉,很不自信。

 

所以,我觉得,有必要先去律所锻炼一段时间,一方面可以圆我的国际仲裁梦,另一方面了解律师的实际工作场景,找到痛点,这对我之后做产品服务律师,服务法律人,也会很有帮助。

 

所以,可以看到,我决定去律所,还是很贪心的,想一举多得(笑)。不管是对国际仲裁的实践,还是日后投身法律科技,我想都得以兼顾。

 

Q:但是您很快又从律所辞职了。

 

是的。因为我发现自己没办法一举两得。对圆梦国际仲裁,我发现在初级律师阶段,我做得最多的是海量证据的整理和基础法律问题研究。

 

初为律师,即便我能够参与到标的数额好几个亿的跨国大案,我做的最多的,也就是电子证据的拆分和汇整。我用以处理证据的软件,只有一款专业版的pdf阅读,OCR识别精准度特别差。这导致我整天10多个小时,都在肉眼阅读筛选证据。

 

这让见识过美国E-discovery平台(编者注:美国诉讼重证据,对海量证据的处理,各大律所会借助工具先机器筛选一轮,精准定位到对律师研究案件相关的证据),以秒为时间维度,处理以TB为单位的海量证据数据的我,特别失落。

 

对于基础法律问题研究,我印象最深的是研究国际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的浮动工期问题。合伙人和我交代说,仲裁员全盘接受了对方律师的说法,你研究一下对方律师给到的authority,看看为什么会得到仲裁员会支持。我们这边,还可以提供哪些authority进行反驳。

 

一番研究下来,我发现对方律师引用的案件,都是美国法院的公开判决,而且还都是上个世纪的案例。这让我很痛苦,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印尼的国际仲裁案子,打动仲裁员的,都是美国的法院观点,而且还是上个时世纪的。

 

而我想去找更多的案例去支撑我方观点时,也只能在英美的判决里找。由于国际仲裁重视隐私,裁决一般都不公开,这把双刃剑带来的直接后果,就是我们能利用的,基本上还是英美国家的判决,因为他们进行了公开,可以被我们检索到。

 

受限于法律信息的公开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,我再次感受到了。对公开法律信息的渴望以及对效率工具的渴望,让我迫不及待想做些事情去改变。于是,我选择了早已给我抛出橄榄枝的iCourt。

 

加入iCourt

担任Alpha研究院首席内容官



Q: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,现在也正值毕业季,您有什么毕业寄语想对大家说?

 

很多事情想到就去做了,不要给自己留遗憾,也不要患得患失、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。敢想敢做,要把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。

 

最后,不管选择几何,情归何处,但愿江湖再见之时,你我都在为增进公民福祉的法治社会,永远奋斗,永远热泪盈眶。

 

 

  采访后记:

俊倩是我们采访的第一位跨界法律人。采访她之前,推荐采访的学长告诉我们说,她很不一样。采访当天,来到iCourt总部的4A小楼见到她,确实与众不同。她做着不一样的选择,享受着不一样的精彩,正是这份独特支持她成为生活中的勇者。

 

我会记得她坚定眼神中闪烁着的明亮的光,饱含着对自己的确信和对生活的坦然、无惧与热爱。

 

如果想认识她,可以加她微信(微信号ououruby),给她投简历或者与她聊聊。

 

iCourt也正在进行【法律界未来CEO集训营】的成员招募,向所有2019年毕业的法学生全奖开放。iCourt用积累了五年的成果精髓,打造了这场集训营,如果你感兴趣,可以点击【阅读原文】查看招募详情,给hr@icourt.cc投递简历与自荐信。


 今 日 互 动 

你如何看待法律+科技的明天?

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

 干 货 推 荐 






 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查看招聘详情! 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